在“复旦中山肿瘤论坛”第二天的“免疫与微环境”专场,医院刘天舒教授对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在临床中的前景和瓶颈进行了综述。
目前FDA批准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及适应证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各种预期疗效
抗血管治疗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疗效预期:
抗血管治疗效果显著,灌注血管明显减少,且肿瘤明显缩小。
治疗后血管明显减少,但肿瘤无明显缩小。
治疗后血管无减少,肿瘤稳定或进展。
初始抗血管治疗有效后,通过激活血管生成旁路,导致耐药(肿瘤增大伴血管增生)。
初始抗血管治疗有效后,肿瘤适应乏血管环境,出现耐药(肿瘤增大不伴血管增生)。
肿瘤对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敏感程度不一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各瘤肿的临床研究情况
一线/一线维持
二线/跨线/re-challenge
三线研究
抗血管靶向药物的耐药机制
局部缺氧→上调其他血管生成因子、增加肿瘤细胞侵袭性
激活其他血管新生的模式:血管拟态、血管同化、血管内填
肿瘤血管旁周细胞增加→药物敏感性降低
募集血管源性BMDC、巨噬细胞、肿瘤相关性成纤维细胞→产生促血管生成因子
探索新的联合治疗方案
对新的联合治疗方案的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其他靶向药,如贝伐珠单抗联合西妥昔单抗(NCT)、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DREAM)、贝伐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MEGCA);二是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如贝伐珠单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heckpointinhibitor)。
本文系医院王妍根据“复旦中山肿瘤论坛”刘天舒教授报告整理,《中国医学论坛报》贾春实编辑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