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華人知音免费订阅
今天的中国人,以追求什么都吃过为荣,甚至争相以“吃货”自称。有些人自诩为饕餮一族,(饕餮是上古凶兽,极度贪吃,以致吃掉了自己身体,是一个有首无身的贪婪凶兽)这是片面曲解了饮食文化的内涵。其实,食物的感官感受与文化内涵的高度融合互为表里,才是饮食文化的完美体验。清圣祖康熙皇帝的饮食修养,于淡然中充满着一种平和的能量,融入着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正如康熙帝告诫的“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不为贪念所奴役,才能得到身心泰然。
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作为勤政爱民的帝王,康熙帝深知健康的身体是治理国政的根本。主张“养生之道,尤以饮食为要义。”自康熙帝8岁御极以来,每日所供馔肴都是最为寻常品味的食物。
康熙帝认为饮食养生并不在于食物本身,关键是要保持有节制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起居。云:“朕之调摄,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并说这些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是祛病的真正良方。云:“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
同时,康熙帝还强调在饮食上“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在食物选用上要因人而异,不可因自己喜好强加于人,因为“人自有生以来,肠胃自各有分别处也”,并说即便是父子兄弟之间“我好食之物尔则不欲”。并强调每个人自己身体所不适宜的食物“知之即当永戒”。要尊重对方个体不同,区别对待。 贵为天下至尊的康熙帝,平日饮食极为俭朴,并且常年每日只食两餐,宫中孝庄太后、皇子们等也都是如此。云:“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领兵在外亦然。”康熙帝饮食上强调要适可而止,每顿饮食,自己也只吃一味肉食,不会因为喜好而增减食量,云:“朕每食仅一味,如食鸡则鸡,食羊则羊,不食兼昧,余以赏人。”即便是在寿诞和年节时,康熙帝也常令少杀牲畜食用,云“不得以口腹之甘,而肆情炰脍也”康熙帝在巡行各地时,也喜欢让人备食本地所产蔬菜、粗食,这样避免了地方官员为皇帝饮食耗费心力财力。并说“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康熙帝自幼不喜厚味,到晚年饮食更喜清淡粗食,云:“今年登古稀,深知粗食软蔬足以颐养天和。有人进蒌蒿苦麻者,因而书怀。”并作诗云:“山翁多耄耋,粗食并园蔬。”对于老年人的饮食起居,康熙帝也有心得,云:“七十老人,不可食盐酱咸物,夜不可食饭,遇晚则寝,灯下不可看书,朕行之久而有益也。”康熙帝看到高寿老人平日敬慎,在饮食上也是节制有度,赞其审慎处事,云:“平日居处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康熙帝不食初下来的水果尝鲜,定要待成熟之时的当季食用,并且也只是“略尝而已”,云“此亦养身之要也。”对于皇子们日常衣食上用度,康熙帝以古训告诫:“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康熙帝自己“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虽然富有四海,而康熙帝毎日膳食除长辈赏赐以外,所用菜肴从不兼味。云:“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自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徳其共勉之”
康熙帝常常“深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总结明代宫廷,食御浩繁,宫人数千,今朝廷各宫总计人数还不及明代一宫之数。宫闱中的开支用项,则一年的用度不到明代一个月。曰“天地所生有限之财”并进一步说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康熙帝的节俭,言传身教之下影响着整个大清皇族,节俭之风盛行于大清。
二、适度饮酒,吃烟有害
对于烟酒,康熙帝认为饮酒要适度,吃烟有害,并身体力行。云:“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
清初,时人喜好吃烟。康熙帝认为吃烟致人以疾,并且危害很多。指出“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多由于此故,朕时时禁止。”并说“朕非不防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已用之,将何以服人,因而永不用也。”康熙帝并不反对饮酒,反对沉湎于酒中的不知节制,以及饮酒“乱人心智”等诸多弊端。曰:“然沈酣湎溺,至不时不节,则不可”。康熙帝自幼不喜欢饮酒,但能饮而不多饮,只是在“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康熙帝不喜贪杯昧智之事,告诫:“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病疾。”多饮“实非有益于人之物。”
康熙帝说“世之好饮者,乐酒无厌,心恒狂乱,遂至形骸颠倒,理法丧失。”并做诗云“清淡作饮馔,偏心恶防酒”。还以例说明嗜酒带来的的危害,曰:“今之人无故而饮,饮必醉而后已。富家子弟败家破产身罹疾戹,皆由于此。而贫穷者,才得几文便沽饮,尽醉行凶遭祸,抑何比比。”就是说无论贫富,因嗜酒而败家的事比比皆是。
三、居洁净处,清气着身康熙帝告诫诸皇子“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并论述道理,曰:“人平日洁净,则清气着身。若近汚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蔽矣”。史料记载,圣祖康熙帝天秉洁净,所穿衣服有多年的,却依然清洁,穿了几个月的衣服依旧清爽没有汗迹。
对于洁净,圣祖进一步告诫“然亦不可太过成癖,”并释义洁癖的病态是反受其累,曰:“尝见有人过于好洁,其所居之室一日扫除数次。家下人着履者,皆不许入。衣服少有沾汚,即弃而不用。亲属所馈饮食,俱不肯尝。此等人谓之犯洁癖,久之反为身累。”并说如果太过成癖,则变得狭隘“实非正心修身之大道”。
四、饮食为重,慎用药补
康熙帝说:“养生之道,饮食为重。”指出,今天的医生一看见人病,就令人少食,以药物调治。康熙帝说如果是内伤,饮食上禁忌还可以,若是其他病症,应当视病由调理进食,才能利于气血增长,一味的限制饮食的做法“茍于饮食,禁之太过。”康熙帝说太过看重补药的做法不可取,云:“惟任诸凡补药,鲜能资补气血而令之充足也,养身者宜知之。”
康熙帝对蒙古古制药“绰尔海”,有着入理精辟的注解,被医者奉为圭臬。云:“药惟与病相投,则有毒之药亦能救人;若不当,即人参人亦受害。是故,用药贵与病相宜也。”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大清满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发祥于盛产人参的长白山以北,所以满洲贵族有惯用人参治病的习俗。然而,康熙帝主张要谨慎进补,对人参要合理服用。康熙五十一年(公元年),苏州织造李煦为江宁织造曹寅代奏请药,康熙帝派人星夜送药给曹寅,并说“南方庸医,每每用补剂,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曹寅,是曹雪芹的先祖)古之帝王,以致官宦、富人等大多喜欢服用补药。康熙帝从药理学和处世角度阐述喜用补药之弊,曰:“至药性宜于心者不宜于脾,宜于肺者不宜于肾。好服补药者,犹人之喜逢迎者也,天下岂有喜逢迎而能受益者乎。”在康熙帝57岁的时候,下颌处有少许白须,有人晋献乌须方子,圣祖笑而辞曰:“自古帝王鬓斑须白者,史书罕载,吾今幸而斑白矣”并说“有人见朕之须白,言有乌须良方。”康熙帝坦然看待白发生的现象,不以为烦恼,而是认为皓发帝王史书罕见,人活至白发也是幸事、福气到来,曰:“今幸而须鬓白矣,不思福履所绥,而反怨老之已至,有是理乎”
康熙帝在承德热河狩猎偶遇一人参,命翰林蒋廷锡画图,戏作七言截句记之:“旧传补气为神草,近日庸医误地精,五叶五枝成洛数,顺时当用在权衡。”这都诠释了康熙帝对使用补药,要权衡、慎用的宗旨。并说:“凡人之性喜补剂,不知补中有损。”
五、饮和食,所用之水最切。
康熙帝告诫,云“人之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康熙帝极为重视饮水的洁净,并著文《水性记》详解。在外行军、巡视时,康熙帝常告诫左右随扈大臣、侍卫,要注意饮水清洁,以防疾病。并说,我等长居塞外不免要饮用河水,平时没事,“但夏日山水初发,深当戒慎。此时饮之易生疾病。必须大雨一二次后,山中诸物尽被涤荡,然后洁清可饮。”即便是行军在外,也尽量不饮山洪、河沟之水,不得已时“若遇不得好水之处,即蒸水以取其露,烹茶饮之”圣祖康熙帝亲征葛尔丹时,安营之处本没有水源,然而圣祖驻营后“竟有原无水处,忽尔清泉流出,导之可致数里,人马资用不竭。”圣祖说“皆由朕上得天心,出师有名,故尔新泉涌出、山川灵应。”
圣祖康熙黄帝的饮食修养,于淡然中充满着一种平和的能量,融入着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正如康熙帝告诫的“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不为贪念所奴役,才能得到身心泰然。
六、以劳为福,以逸为祸
康熙帝教导皇子说:“世人皆好逸而恶劳”。然而,只有经常辛劳才能感受到闲适后的安逸,如果习惯于安逸生活,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安逸闲适。一旦遇到辛劳时,也就不堪承受了。所以“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并告诫皇子,在自己身处安逸时要想到他人的劳苦,云““已逸而必念人之劳,已安而必思人之苦”
康熙帝批评有些人说的“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天下宁有不好逸乐者”的想法,认为“逸乐过节则不可”。所以为君主者“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纵,节乐不敢极,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因此才能身体安康、福泽绵长。对于将士兵丁的训练,康熙帝说兵丁不可以习惯于安逸,“惟当教之以劳,时常训练使步伐严明,部伍熟习。”这样才能战时做到“战胜攻取有勇知方”,所以每日的训练辛劳,是真正的爱兵,教之以勤劳,才是“真乃爱兵之道也。”并以此推及教化百姓,“敎民亦然”,所以《国语》中说: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对于安逸于养育子女的危害,康熙帝说:“父母之于儿女谁不怜爱,然亦不可过于娇养,若小儿过于娇养,不但饮食之失节,抑且不耐寒暑之相侵,即长大成人非愚则痴。”由此想到今天的中国大陆,失去传统文化根脉的为人理念,对待子女多是当作富二代来骄奢养育,培养了一批批娇养愚痴的巨婴,除了会享受之外却少了基本辨识是非的能力。
康熙帝说“恒劳而知逸”。在处理国事之暇,圣祖常进行骑射狩猎,并在宫内种植菜蔬等田园劳作,云“自幼喜稼穑”。亲自试验果蔬品种,并将西瓜种子派人送到台湾栽种。至此,台湾人也品尝到了果汁丰厚甜美的西瓜。康熙帝认为,一个人平日的修身养性尤为重要。圣祖于大暑之时,依然不用扇子,不除冠帽。说“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并说“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此正古人所谓,但能心静即身凉也。”还细致的讲解其道理,说夏天不要贪风凉,才对身体大为有益。因为夏天内里阴气旺盛,贪凉反将暑热闭于腠理。即便当时不觉得怎样,然而后来或许导致疾病。云:“毎见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也”。综上,可以看出圣祖对于安逸遗害的警示,曰“人之一生多由习气而成,盖自孩提以至十余岁此数年间,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及至成人士农工商各随其习,习以成风,虽父兄之于子弟亦不能令其习好同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逺也,有必然者。”
七、顺理自然,心正气和
康熙帝说“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一切均应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而为。主张“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这样就能“心和而形全,恬静养神,则自安于内”。康熙帝倡导,膳后要谈论好事,做赏心悦目的事,有益消化。云:“朕用膳后必谈好事,或寓目于所作珍玩器皿,如是则饮食易消,于身大有益也。”康熙帝“自幼嗜书法”,说习练书法“为心体所寓也”并且每天都要“必书几行字一日亦未间断”。并说“书法心正则笔正”,正如古人说的心正气和,这样写字才能得心应手。在圣祖《仿二王墨迹》诗中就有“象管挥时在正心”这样的诗句。圣祖论述书法于人身心健康极为有益,云“人果専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并例举国人中高寿者均善于书法,认为人的心志能有所专注“即是养身之道”。云“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这样才能杂念不起,那么就会内心清明、血气平和,疾病不能侵袭。以致达到“善端油然而生,是内外交相养也。”的自然状态。
康熙帝告诫,要顺其自然的看待周遭,不要自怨自艾的对待衰老,这都是因为“见理未明不能顺其自然之故”。要心胸开阔,才能颐养天年,云:“惟宽坦从容,以自颐养而已”康熙帝自幼博闻强记,老年后依然如此。曰“此皆素日心内清明之所致也”。就是说,在平日里保持清心少欲,不但能记忆力好,还“病亦鲜也”。文治武功卓著的康熙大帝,不仅是杰出的儒学家、诗人、书法家、军事家、数学家等,还精通物理、化学、天文、历法、药学等等。并且在饮食修养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极深的造诣。从日常饮食习惯中,亦能折射出康熙帝“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般,于细微处彰显严谨、自律和帝王的平和仁慈。在康熙帝之后,继承大统的雍正、乾隆两朝,更是谨尊圣祖垂训,确保了大清一百多年的盛世景象,即被史界称为康乾盛世,奠定了清王朝年的基业。康熙帝在位61年,乾隆皇帝在位60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排名一和二的帝王。并且在古代帝王平均寿命40多岁的群体中,都属于高寿帝王。以致乾隆寿至87岁,成为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这都要归于康熙帝的教子养生理念。观之康熙帝的饮食修养,随之也启迪我们对古语中“民以食为天”其内涵的一些引申思考。
康熙帝说“为人君者,但能为天下民生忧心,则天自祐之”。圣祖执政61年,期间偶尔遇到地震水旱时“必深自儆省,故灾变即时消灭”。康熙帝深知,人应该顺应天道自然的道理,说“大凡天变灾异,不必惊惶失措,惟反躬自省忏悔改过,自然转祸为福”。对当前波及整个世界的疫情,我们若能效法康熙帝,反躬自省,及时醒悟忏悔改过就能“转祸为福”。
版权声明
除特别注明均来源网络。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长按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