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
化
内
科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患者的故事
52岁的袁阿姨因反复胸骨后不适两年多,常于进食后发作,辗转来我院消化内科就诊。
完善胃镜检查提示:食管隆起性病变(超声考虑:平滑肌瘤可能,间质瘤可能),我科结合上腹部CT及精查胃镜等检查,同时考虑到袁阿姨一般情况良好,病情稳定,随后我科为袁阿姨安排了全麻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病理示:食管平滑肌瘤。(食管平滑肌瘤为食管粘膜下的良性病变)
术后三个月,袁阿姨来我院复查胃镜见食管伤口愈合良好,粘膜呈瘢痕样改变,无明显残留征象。
手术过程
粘膜下隆起粘膜下注射切开后剥离
病灶切除后止血钳处理创面整体切除后
钛夹封闭创面标本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它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等专用器械,将病灶与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完整切除的目的。避免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切除,创伤小,耗时短,花费相对较低。
ESD具有哪些优势?
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
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
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
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5.疗效乐观,术后生存率高。
哪些疾病可以用ESD处理?
1.消化道早癌,通过放大内镜、超声等检查方法,确定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及没有淋巴结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cm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建议ESD治疗,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经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类癌等黏膜下病变,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
ESD术后注意事项
1.严格卧床休息24h,避免大幅度活动,观察有无发热、心悸、冷汗、腹痛、便血等感染及出血并发症;
2.术后禁食48~72h,然后改为温凉流质(米汤、面汤\牛奶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面条、粥等),禁食粗糙辛辣食物,半个月内避免重体力活动。
3.ESD术中使用的金属夹会随着创面的愈合而自行脱落排出,不用过度担心。
4.癌前病变患者术后第一年和第二年每年内镜检查一次,以后每三年检查一次;早期癌症患者术后第3、6、12个月内镜随访及相关检查,无复发者以后每年一次连续随访。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即删除)
文字:邹康
编辑:夏科雯
审核:汤小伟
医院
消化内科
-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