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精准治疗一直是大方向。治疗根据不同的基因突变来针对性的研发靶向药物。通常效果非常好。这对于病人绝对是好事情。但是里面有一个非常严重的潜在问题:药物经济学。
药物研发的原动力是赚钱,给予股东不错的回报。有钱赚的预期那么就会源源不断的把一部分利润重新再投入到研发中。赚钱预期越高,那么理论上投入到研发的资金比例也就越高。药物能赚多少钱取决于2点:药品价格*病人数量。然而另外一面药物研发的费用却是一个比较固定的,一直慢慢涨的金额。
好了,以前的药物没这么精准,覆盖病人面积很大。比如几乎所有癌症病人都能用化疗,那么化疗单价可以定的很低也能赚钱。精准治疗出来以后,一开始肯定都是针对最常见的,病人最多的突变,因为商业价值大啊。比如HER2,EGFR,VEGF这些突变。这些药物很精准,效果好。因为病人比较多,所以定价虽然比较贵但是还行。。好了现在这些大突变已经被开发的差不多大家就开始找小一点的突变比如ALK这种8%比例的突变。。等这些都开发完毕大家就开始研发一些“罕见”的突变。比如占比非小肺癌1~3%的各种突变。现在一些在研靶向药的受众病人在美国一年只有~人左右。但是研发费用虽然可以便宜一点(临床规模小)但是整体还是很贵啊。那么给~病人使用的靶向药定价就必然更贵。在美国就是18w+美元一年的费用。有些药物都超过了20w美元一年。。因为只有这样定价才能赚点钱。才有动力继续研发。到了低于人的罕见药定价就更贵了。
随着治疗越来越精准,社会医疗总开支就会越来越高。来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假设10w病人。
情景1:大家都使用1种药物。这药物3w一年。那么总开支就是30亿。
情景2:40%的病人使用EGFR靶向药15w一年。剩下的60%继续使用3w一年的药物。那么总开支就是60亿+18亿=78亿。
情景3:40%的病人使用EGFR靶向药15w一年,8%的病人使用ALK抑制剂16w一年,剩下的病人继续3w一年。。总开支更高了吧?
情景4:抛开之前48%使用靶向药的病人,又有3%的病人可以用18w一年的RET靶向药。。。
情景5:抛开之前51%使用靶向药的病人,又有2%的病人使用20w一年的靶向药。。
如此一直下去,到最后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有特效药。对病人是大好事,但是药品总开支就爆炸了。。。这里的核心问题是研发一个罕见药的成本也不会因为病人少而减少太多。研发太贵了!到最后大概率发展到社会无法承受的地步。那么一些药物可能不会被保险覆盖,那么赚钱的预期没了,研发的动力也没了。。。或者研发速度大幅度放缓,等前面的药物都过期了,仿制药成为主流以后腾出来的钱给新药。
这个更多是美国的问题而不是中国的问题。中美有3大区别:
1:美国药品天价全靠保险,没保险没人用得起。出于人道主义好的药物不纳入保险说不过去。。所以美国保险肯定越来越头痛。保费一直涨以至于对民众和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可以直接自费然后说:用不起别用。
2:中国人比美国人多。所以一个3%突变概率的药物在中国的病人绝对数量会多很多,药物定价的压力小一些。
3:中国太穷,还远远不到照顾罕见病的地步。很残酷,没有资源给罕见病。先把常见病给覆盖好就行了。(作者:Stevevai)
麒麟发布
麒麟发布
麒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