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腔不滑调

年9月1日是第14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国家卫健委将今年的主题定为“健康要加油,饮食要减油”,并发布了十条减油宣传核心信息,包括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提倡使用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等烹调器,以减少用油量。现代都市人普遍营养过剩,减油确实有必要,今天我们就聊聊食用油那点事。

我们日常烹调用油,动物油多为猪油,饭店偶尔会用牛油、鸡油,更多时候用的是植物油,包括菜籽油、花生油、火麻油、玉米油、橄榄油、山茶油、棕榈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芝麻油、亚麻籽油(胡麻油)、葡萄籽油、核桃油、牡丹籽油等等。之所以在烹饪时用油,一是用油脂作为传热媒介,比如油炸或油煎。由于油脂的燃点较高,加热后能加快烹调速度,缩短食物的烹调时间,减少食物内部汁液和水份的流失,从而使原料保持鲜嫩。适当地掌握加热时间和油的温度,还能使菜肴酥松香脆。肉类在油脂的高温干预下还发生美拉德反应,大分子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使得味道更加鲜美;二是改善菜肴的风味。油以高于水或蒸汽1倍的温度,迅速驱散原料表面及内部的水分,油分子渗透到原料的内部,使菜点散发出诱人的芳香气味,从而改善了菜肴的风味;三是增加营养成分。在烹调过程中,由于脂肪渗透至原料的组织内部,补充了某些低脂肪菜肴的营养成分,从而提高了菜肴的热量,即营养价值。在饥饿年代,这一点非常重要,而对于现在都市人群,大家普遍营养过剩,就没什么必要了。尽管如此,没有油脂的参与,清汤寡水,味道确实不佳。从美食角度讲,油不仅不可或缺,更是美味的来源之一,减不得!问题是,油就是脂肪,含有较高的热量,如今生活水平提高,营养补充充足,反而必须防止热量摄入过多,控油就是控热量,过多摄入热量,人体开启储存功能,变成脂肪积聚,就是肥胖,肥胖引致多种疾病,已是共识。另一方面,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导致人体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增加,从而引发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动物油、肥肉、奶酪、全脂牛奶,都是饱和脂肪,油炸食品有可能带来反式脂肪。任由嘴巴胡来,后果相当严重。从健康角度看,油必须减下来!广告里经常说的“压榨花生油”,是不是更健康呢?“压榨法”和“浸出法”是食用油的两种基本制作工艺。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出油率可达70%,而“浸出法”则采用溶剂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这些溶剂,比如正己烷,因为油料打碎后的植物油与它有很强的亲和力,几乎所有的油都会跑出来,形成油与溶剂的混合物,把油料残渣去掉,稍微加热,这些溶剂遇热挥发,就得到纯净油。浸出法得到更多的油,因此成本更低,成为了主流,只要按照工艺要求严格执行,不会有正己烷残留。这两种方法,在健康方面没有差别!但土榨油会更好吗?小作坊榨出的油感觉更香,这是因为小作坊的榨油工艺与工业化工艺不一样。小作坊榨出的油,在食品技术上叫“粗油”,除了油的主要成分甘油三脂外,还有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等杂质,就是这些杂质,令土榨油更香。现代食品工业要对粗油进行精炼,去除杂质,并且脱色。为什么要进行精炼呢?油烧到一定温度会冒烟,这就叫“烟点”,油冒出的烟含有丙烯醛等有害物质,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危害,可以用来制造化学武器。未经精制的粗油烟点低,比如花生油,只有度,而精炼之后的花生油,烟点可达度。所以,从安全角度看,土榨花生油不如精炼的油好。但如果用于拌鱼生吃,当然是土榨油更香。从营养角度看,土榨油有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成分,比如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这又优于精炼油。需要说的是,平时做菜等油冒烟才下作料和食材,这是错误的操作!食用油的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醛类、酯类、醇类、酮类、吡嗪类、吡啶类、吡咯类、呋喃类、噻唑类、噻吩类、萜烯烃、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这些成分的种类、含量、感官阈值和它们之间的累加、分离、抑制、协同等作用,客观地影响着食用油中香气的含量和品质。不同的油香气成分总量不一样,所以香味也不一样,大体上,动物油香气成份总量最高,达到85%以上,在植物油中的排序是:亚麻籽油(79%)花生油(72%)橄榄油(67%)葵花油(38%)调和油(9%)。如果想得到香味,这些数字可供参考。各种油有不同的功效,大豆油中富含卵磷脂和不饱和脂肪酸,易于消化吸收。卵磷脂被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三大营养素之一,可以增强脑细胞活性,帮助维持脑细胞的结构,减缓记忆力衰退。花生油成分中80%以上都是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人体所必需的亚油酸、亚麻酸、花生油四烯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微量元素锌的含量也是食用油类中最高的。橄榄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低密度胆固醇,不会伤害到人体的其他有益成分。橄榄油被认为是迄今所发现的油脂中最适合人体营养的油脂,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其中的抗氧化成分,还可以防止许多慢性疾病,而且由于橄榄油在生产过程中未经过任何化学处理,其天然的营养成分保持的非常完好。核桃油中富含丰富的磷脂,是大脑必不可少的重要营养素,对促进宝宝的智力发展,维持神经系统机能的正常运转大有好处。丰富的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及多种微量元素,极易消化吸收并容易贮存。核桃油中还含有角鲨烯及多酚等抗氧化物质,可以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保持骨质密度,并可保护皮肤,防辐射,增强免疫力,对婴幼儿来说还具有平衡新陈代谢、改善消化系统的功效。山茶油富含丰富的天然维生素E、角鲨烯、茶多酚。维生素E与多种酶一起构成抗氧化系统,保护人体细胞免受自由基的伤害,改善人体的免疫力。如果维生素E的摄取量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标准,就会导致免疫力低下,从而使人体容易受自由基侵害,活力锐减,从而引发癌症、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各种油成份略有不同,价格差异很大,所谓容易吸收,对需要加强营养的宝宝和老人,就是好的,但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就是不好的,如何取舍,你自己看着办。我们现在提倡减油,但在古代,油却是奢侈品,来之不易。汉代之前,那时不叫油,而叫脂膏,从动物身上获取。《礼记·内则》记述“八珍”中“炮豚”的做法,其中有一道操作工序是“煎诸膏,膏必灭之,”即放进膏油中炸,膏油要完全浸没所炸的猪,看来这是油炸整猪,不是烧猪。《周礼·天官·应人》:“凡用禽兽,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麤,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膻”。这段话意思说食用肉类,春天吃羔羊乳猪,要用牛油烹调;夏天吃鸡干鱼干,用狗油烹调;秋天吃小牛幼鹿,用猪油烹调;冬天吃鲜鱼大雁,用羊油烹调。那种讲究,不亚于我们今天纠结用花生油还是橄榄油、葵花籽油。植物油的获取约始于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柰油,捣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齐民要术》卷四“枣油法”引郑玄曰:“枣油,捣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乃成之。”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如何在植物果实中提炼出油,中国人的营养从此有了质的改善。有一个问题至今还困扰着我,元代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记载了苏东坡一首诗《咏婢》,“揭起裙儿,一阵油盐酱醋香”。在厨房工作的婢女,衣服和头发有油盐酱醋香,这可理解,但为什么要“揭起裙儿”呢?春光乍泄后,不应该是体香吗?苏东坡这个油腔滑调,耍流氓啊!(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shuihu.com/zlaj/5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