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图,再说话。(所有图片均为原创)
肺窗
肺窗
纵膈窗
纵膈窗
中间窗
中间窗
冠状位
失状位
病例小结患者因胸闷、喘憋5天来院,行胸部CT发现右肺上叶前段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可见浅分叶,其内可见更低密度影,测量低密度区域内CT值为—51HU左右。考虑占位性病变,建议行胸部CT增强检查。
经过讨论,由于其内有脂肪密度,倾向肺错构瘤,由于患者未做增强CT及胸部MRI检查,没有更详尽的检查资料,本人认为胸部MRI对于胸部占位性病变内的成分分析更有优势,尤其对于脂肪组织的分辨高于胸部CT。
(患者没有进一步检查及没有手术资料,所有没有确切定论。欢迎同道指导,并提出不同的看法,以互相交流学习。)
肺错构瘤
错构瘤的含义在年初次提出,是一种正常组织因胚胎非正常发育而形成的瘤畸形,或是由组成正常肺的各组织非正常混杂而成的真性肿瘤。近些年来大多研究者认为肺错构瘤是一种真正的间叶性良性肿瘤,起源于支气管的未分化间质细胞。肺错构瘤是最常见的肺良性肿瘤,约占肺内孤立结节病变的6%,在一般人群的尸检中检出率约为0.25%。在肺内孤立结节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及肉芽肿病变。仅有约8%的肺部肿瘤为良性肿瘤,较罕见,而有75%~77%的肺内良性肿瘤为肺错构瘤,居于首位。肺错构瘤按照肿瘤生长的位置差异,可分类为肺内型和支气管内型(又称腔内型),腔内型占1.4%~10.0%,极为少见,周围型肺错构瘤多见。治疗肺内良性肿瘤的主要及传统方式是手术切除。其影像学特性与肺恶性肿瘤相似,极易引起误诊,因此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等方面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极具必要性,以便减少误诊。
肺错构瘤又称肺纤维软骨脂肪瘤,肺错构瘤亦有多胚层成分构成,是肿瘤组织在间质中生长,主要成分是呈岛状生长的软骨。其间由脂肪或纤维组织分隔,瘤内尚有被网织在内的纤毛上皮或无纤毛上皮辅衬的不规则间隙,脂肪、软骨、纤维的数量、分布不一,软骨成分可以钙化或骨化,以软骨、纤维成分较多的,密度不均匀且较高;以脂肪和纤维较多的,密度均匀且较低。
CT征象:①常为肺内单发球形,或轻度分叶结节状阴影,直径常<40mm,肿块周围肺组织无异常。②肿瘤体内可有点样、线样或爆米花样钙化,肿瘤直径越大,钙化可能越多,部分瘤体内可能有低密度脂肪影。③腔内型为左右支气管内,或各叶支气管内可见软组织样密度影,瘤体边缘光滑完整,瘤体生长处支气管壁无增厚。④肺内型表现为肺内单发肿块,肿物常呈圆或扁圆形,边界清晰且无缺损,少有分叶,偶有轻度不规则状阴影,肺部增强检查时肿块无强化。肺错构瘤需与常见病肺恶性肿瘤、肺结核、肺转移瘤鉴别,与少见病,如支气管腺瘤、纤维瘤、平滑肌瘤、炎性假瘤等鉴别诊断。
脂肪密度的检出是诊断肺错构瘤的可靠依据,也是与肺癌及其他良性肺结节的主要鉴别点,因为后者通常无脂肪密度。血管穿过征为瘤体内的血管穿过,但血管形态不发生改变。最常见于炎性渗出性病变,也可见于错构瘤及磨玻璃密度肺癌。
CT扫描易发现肺错构瘤内的脂肪、软骨钙化,平扫特别是HRCT或MSCT薄层扫描更易检出。CT像素检测分析中至少有8个像素以上的区域CT值在—40~—HU之间,即可诊断有脂肪成分。
CT强化特点:肺错构瘤以软骨样成分为主,缺乏血管结构,血管含量少,血供不丰富,故病灶多强化不明显。病灶邻近血管受压移位且血管连续性完整是错构瘤的另外一个特点。
鉴别诊断
周围型肺癌:癌结节或肿块形态多不规则,常有分叶征、细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及偏心空洞征等,少有钙化,增强后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CT值65~75Hu。有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征象更易于与肺错构瘤鉴别。
结核球:结核球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肺错构瘤无明显好发部位。结核球钙化多为斑片状或不规则状,与错构瘤点状、爆玉米花钙化有区别。其次结核球周围常有卫星病灶、长毛刺及胸膜牵拉征等,较易于鉴别。
炎性假瘤:炎性假瘤多有感染病史。肿块边缘毛糙、模糊、有毛刺;内可有小空洞,而多无钙化及脂肪。经抗感染治疗病灶可有缩小。
硬化性血管瘤:好发于中年女性,表现为肺内边界清楚的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可见钙化,强化显著,呈血管样强化,CT值75~90Hu。部分可见空气新月征或贴边血管征等征象。
肺霉菌球:可表现为孤立性球形病灶或双肺多发,空洞形态可发生变化,部分可见空气新月征及周围晕轮征;一般不强化。